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1926家外资企业获准在华经营电信业务。电信领域深化对外开放,有效提升了行业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是与全球共享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成书于清代,这部作品是作者历经数年,几经修改最后正式问世的巨著。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首,肯定是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书中折射的政治、历史、人文、哲学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能领悟的透的,这部书涵盖了太多的精彩和智慧。
单就《红楼梦》里大量的戏曲的插入就足以让人领略这部书的魅力。这部书里的曲目出现都安排的十分的精当,精巧的贯穿于整部作品,或隐或现的暗示或者体现了人物的命运和悲欢。
一、戏曲元素与情节完美契合,暗含命运起伏
清代,戏曲盛行,戏曲尤其受贵族大家族的欢迎,是贵族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欣赏戏曲一方面是起到娱乐休闲怡情的作用,另一方面请什么戏班,点什么戏曲也体现一个家族或者是一个人的性情,修养。在作品里面,曹雪芹在故事情节中恰当的插入大量的戏曲,不仅体现了大家贵族的真实生活,更是通过戏曲暗示了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第五回里---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作者通过插入了《好事终》《枉凝眉》《乐中悲》《喜冤家》《恨无常》等曲子其实已经含蓄的交代了十二钗的命运悲欢。作者通过宝玉神游幻境,看到了十二位仙女一样的人,唱着十二支不一样的曲子。这十二位仙女其实就是小说的十二位主要女子,十二支曲子正式他们的命运结局。
比如《好事终》曲子中"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宿孽总因情"。这首曲子唱的就是秦可卿。秦可卿本是被抛弃的孤儿,自进入贾府,受贾府主子们糜烂生活的影响,逐渐堕落。秦可卿身姿袅娜,性格风流,又长的花容月貌,自然受到很多主子的喜爱。
她既是贾珍爱慕的对像,也受到宝玉的喜爱。甚至被一度被认为和公公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大概正是因为这样,更加加重了家族的不良风气,加速了贾家的败落。秦可卿本人也正如曲子好事终,年纪轻轻还没有享受人生,就因一些风流事,蹊跷而死,令人叹息。
再如《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首曲子是写元春的。元春是生在贾家这样的大家族,又是贾家四姐妹之首,生活肯定是十分的优渥,荣华富贵。
但是享受荣华的同时也要肩负重任,所以被早早的送进了那孤独又充满争斗的宫闱之中,年纪轻轻就要独自担负拯救即将没落的家族的重任。这样的元春表面看似皇家贵妃,荣耀加身。实际伴君如伴虎,风雨无常,独自忍受一切,只能远望家乡,最后也只能孤独死于宫斗,大梦归了。
元妃省亲的这一章回,元春点了四部戏,分别是《豪宴》《乞巧》《仙缘》《离魂》,看似平常,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不寻常之处。首先这四部戏确是代表了富贵,衰落,人命仙逝这样的发展步调。其次,元妃省亲,本事一件举家欢庆团聚的大喜之日,而元春确点了这样的四部戏。这样的悲喜反差,不仅隐约反映了元春当时的心情,着实也暗含了这大家族的命运变换,荣华衰落,由喜到悲。
二、通过戏曲表现人物性情和喜怒,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作品里面可以说是塑造了不计其数的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的手法很多,除了直接描述当然也有间接表现。其中通过戏曲表现人物喜怒哀乐和性格秉性,把人物的灵魂描写的鲜活生动。
比如,在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那一章回,宝玉借助书中情节打趣,引的黛玉满脸通红,含嗔带怒,二人在懵懂中渐渐互生情愫。但是同时黛玉也明白他们之间很难修成正果,大家族利益使他们难以有终成眷属。为了表现黛玉这种既渴望又担忧的心情,作者巧妙的安排了一出《牡丹亭》戏。
黛玉起初只是听到美妙的笛声,被这吸引。但是黛玉生性敏感,不仅欣赏了美妙的笛声,更是细细品味了其中的戏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目谁家’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闺自怜"。
听到这里黛玉不免心生万般思绪,仿佛自己就是那剧中人物,不禁潸然泪下,自怜自怨。一个弱柳扶风,姣花照水,我见犹怜的多情黛玉形象跃然纸上。没有多少辞藻去描写黛玉如何哭泣,如何矛盾,只是通过偶然听的一首戏曲就把人物的心理,形象表现是鲜活生动。
再来说说宝钗和戏曲。最经典的莫数宝钗在自己生日上点戏的桥段。贾母命宝钗点戏,宝钗先是推脱,这是谦让,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增进好感和拉近距离。众人又怎么会抢先宝钗点戏呢,最后还是要宝钗点。这里宝钗点的是《西游记》,《西游记》大家都知道是热闹有趣的戏,当然贾母非常喜欢。其实宝钗不一定是喜欢这个戏的,但是长辈在上,她又怎么可能由着自己的喜好来呢。
从这里看出宝钗其实是一个心思深沉,十分理性的女子。到后面上就酒席的时候,贾母又让宝钗点,宝钗又点了一出《山门》。连宝玉也说,你净爱点这些热闹戏,我平时就不喜欢这些热闹戏。这时候的宝钗没有说其他,只是说这戏的好处,除了热闹还有戏的辞藻,排场都是非常好的,说的宝玉竟然也喜欢了这戏。
宝钗不仅点了贾母喜欢的热闹戏,哄的贾母开心,也会从其他角度找到那些点来化解宝玉的不满。如果换作黛玉,肯定这时候不是戏谑就是耍小性子了。
通过宝钗两次点戏的这个情景的描写,一个理性,善于权衡,善于斡旋人际的宝钗已经呈现。这比任何直接的词汇描写更鲜活更有说服力,并且令人印象深刻。反观黛玉,面对宝玉对宝钗的称赞,黛玉把嘴一撇,让宝玉安静些看戏吧,别《山门》还没开始,就《妆疯》了。明眼人一看就是吃醋了。
不得不说曹雪芹在用戏曲塑造和表现人物上恰到好处,不做作,不夸张,自然而然,让人仿佛置身真实的情景一般。
三、借戏剧之口言"情统观《红楼梦》,大多数情节都离不开情字。这里的情有爱情,性情,情绪,思想,世俗等。这些情通过戏曲表现。
如作品中《牡丹亭》多次出现,并且每次出现基本上都和黛玉有关,其实际就是在承托刻画黛玉。这个戏在作品中多次出现,每次的出现几乎都和黛玉有关,这些都是作者刻意安排为之,主要目的还是衬托和刻画黛玉的情。
再如《山门》《南柯梦》《仙缘》同样的,实际是起到了衬托宝玉情感的作用。当宝玉听宝钗解释说:有一出叫《寄生草》是这样唱的“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立马起了共情,高兴的拍腿称赞。
可以看出来宝玉喜欢这段,尤其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正好与宝玉的思想发生碰撞,激发了宝玉内心的波澜。因为宝玉说过他不喜“热闹”。作者利用这段戏曲侧面表达了宝玉的内心思想情感。
其次整部作品从开头写入太虚幻境开始就用十二首曲子来渲染人物的情。中间的各种的宴会,小聚,小姐夫人们生日等等各个场合的戏,大多数都穿插着众人对戏文的谈论。这种谈论也无不透漏每个人的心思情绪,世俗人情。作品中的出现的戏曲不计其数,其中彰显的情也是错综复杂。
结语
整部《红楼梦》处处都有戏曲的影子,戏曲贯穿了整部作品,情也贯穿了整部作品。作者生活在清代,正是戏曲发展的兴盛时期,戏曲曲目数不胜数。听戏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作者把戏曲恰当的融入到作品中,不仅起到了特殊的叙事功能,作为人物命运起伏,家族兴衰的暗示,也对整部作品起到了线索的的作用。更是赋予了作品的更多的美学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红楼梦》
《红楼梦戏曲研究》
《红楼梦讲评》苏州股票配资
宝钗宝玉元春黛玉戏曲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