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3分钟搞明白后妃制度

上回《三妻四妾是怎么回事?小三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一文介绍了中国的妻妾制度,今天就来说说妻妾制度中的终极版本——帝王独享的后妃制度,网络俗称后宫。

传说黄帝立有四个妃子;夏朝增加到九个妃子;殷商继续增加到二十七个世妇;到周朝,更是“顺应天意”,增加到阳数之极——九九八十一位御妻。

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后宫人一多是非就多了。为了方便管理,于是周朝周公旦就制定了一套等级森严、名分职责严明的后妃制度。《礼记》中记载: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咦,不是说“三宫六院”的吗?怎么成了“六宫三夫人”了?

《礼记》其实说得很清楚:

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

也就是说六宫最早指王后居所,而三宫则指诸侯夫人的居处。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消亡,三宫的含义又有了变化,汉代时以皇帝、太后、皇后合称三宫,或以太皇太后、太后、皇后合称三宫。唐穆宗时又将两宫太后与皇后合称三宫。而六宫则称作六苑,不再特指皇后,而以后妃所居宫院(苑)代指后妃。

咱们熟知的“三宫六院”确切的来讲是来自于明清故宫的建筑。三宫是指后宫居所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六院”分别位于指“三宫”东、西两路的“东六院”和“西六院”。因“三宫六院”主要为皇帝后妃居所,故而明清之后以“三宫六院”泛指皇帝后宫。

“七十二嫔妃”则是指后宫的人数,这是一个虚数,就跟“一呼百应”、“百万大军”一样,不是具体人数,而是泛指皇帝后宫人数众多。

后妃众多虽然主要是为了满足帝王的欲望,但也有培育皇位继承人,保障皇权世代相传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幼小昏庸、懦弱,或者是皇嗣中断的时,皇后就有权以监护人名义监督、辅助新皇帝执政,甚至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代行使皇权。这方面著名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一笑就不多说了。

虽然《礼记》早就规定了后妃的数量,但也得靠人来执行,但帝王在满足自己私欲这件事上,永远是没有底线的。

汉代后妃分为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级。唐朝就分为皇后、妃、嫔、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才女九级,人数也是大大增加。

而且有了嫔妃还得有人伺候吧?

面对伺候的宫女,很多皇帝也不挑食,一旦兴起,宫女也会得到“临幸”,所以后宫的人数,就绝对不能只算有名位的妃子。

自汉朝以后,皇帝的后宫规模便开始不断扩大,汉武帝时破千,汉桓帝时已经达到五六千人,晋武帝司马炎时破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时甚至达到四万人——难怪安禄山要造反。

即便只算被册封、有名位的,嫔妃最多的应该是“千古一帝”康熙,正史记载他的嫔妃有66位,其次是乾隆,他有41位妃子,排第三的是唐玄宗,有39位妃子——也就是说在李隆基的后宫,你只有不到一千分之一的成为妃子的机会,比考公务员还难10倍以上(公务员通过率一般保持在1.28%到5%之间)。所以那些幻想穿越到后宫争宠的小仙女们,大概率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后妃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婚姻家庭制度,因为它只局限和发生在帝王之家,所以与一般普通家庭的婚姻制度有着明显的不同,成为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部分。所谓帝王家事即国事,为了后宫这点破事儿,在历史上还闹出了不少引起国家动荡,甚至改朝换代的故事,由此也有了“红颜祸水”的说法。其实说到底,都是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后果,天下兴亡,“妾在深宫哪得知”,红颜何辜,担此骂名。